|
决策部门必须明白:资本外逃远比人民币贬值对中国要危险得多!
12月7日,中国央行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中国外汇储备降至3.0516万亿美元,环比10月份减少了691亿美元,降幅为1月份950亿美元以来的最大,而且是连续第五个月下降,外汇储备回到“2万亿”时代近在眼前。
对于11月外汇储备为什么超预期下降, 央行将其归结为四个因素:
一是央行在外汇市场的操作;
二是外汇储备投资资产的价格波动;
三是由于美元作为外汇储备的计量货币,其它各种货币相对美元的汇率变动可能导致外汇储备规模的变化;
四是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外汇储备的定义,外汇储备在支持“走出去”等方面的资金运用记账时会从外汇储备规模内调整至规模外,反之亦然。
央行认为,从11月份的情况看,央行向市场提供外汇资金以调节外汇供需平衡、美国大选后非美元货币对美元汇率总体呈现贬值、债券价格也出现回调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外汇储备规模出现下降。
资本外逃已是当下中国经济最大的风险点
如果真的是这四个不痛不痒的原因,其实没有什么可担心的是,事实上是,央行在解释所有重要原因的时候,都回避了“资本外逃”这个最敏感最可能的因素。在央行公布11月的数据后,外汇局有关负责人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11月我国资本流出略有增加,但总体可控,不存在较大的资本外流压力。”为了不引发恐慌采取这种说辞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真的不意味着不存在资本外流或者资本外逃的压力。事实上,资本流出或者外逃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经济最大的风险点。
国内对于人民币或资本外流不担心的一个最大的原因是中国拥有全球最多的巨额外汇储备。相对于2014年6月份3.99万亿的最高点,目前的外汇储备已经下降了接近1万亿美金,但央行副行长易纲对外仍然表示,尽管近期中国外汇储备有所下降,但仍高居全球首位,是十分充足的。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接受新华社采访时也表示,“目前没必要为外汇储备下降担心,也不是必须把外汇储备的规模控制在3万亿美元以上。” 这些说法如果单就简单的算术讲,没有任何问题,在过去人民币升值和每年盈余很大的情况下,我们一直认为中国的外汇储备是太多了。但很显然,今天面临的情况已经大为不同,人民币贬值的预期没有逆转,资本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正在流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同时,目前接近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能够动用的究竟有多少,我们必须心理有数。数字上的3万亿,不代表真的有3万亿可以用。相信这一点稍有常识的人都很清楚。中国的外汇储备是全球第一,但从3.99万亿美元的峰值跌至现在的3.05万亿,在2年半的时间内出现如此幅度的下降实属罕见,必须引起关注。
当下最误国的言论莫过于,对于每一次出现的金融风险的苗头,我们总是轻描淡写的要么认为和中国没关系,要么认为中国可以独善其身,甚至要么套用“环球时报体”认为中国或成最大赢家。记得2013年5月,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表示美国准备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时候,笔者就曾在很多文章中多次指出,美国退出量宽政策是一件大事,意味着全球流动性的转折点将到来:全球多年来货币放水,流动性泛滥,廉价货币的时代将宣告结束,弱势美元将暂时告别历史舞台,全球资本将从新兴市场流向美欧等发达经济体。这是一个过程漫长但又不可逆转的潮流。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都开始进入了艰难的防止资金外逃的周期。根据惠誉的估计,从2014年中到2015年底,中国资本流出总规模超过1万亿美元。然而,当时国内的很多专家认为,美联储政策的改变对中国影响不大。现在,在资金流出的压力很大的情况下,他们又开始讲“压力不大”或者我们有能力应对,我们的外汇储备足够应对等扥。
我们必须在战略上重视“资本外逃”
我们可以有很多理由解释外汇储备减少的合理性,但是,必须清醒意识到,如果逾期难以逆转,不管我们拥有多少外汇储备,很快就会耗尽。从2014年6月到2016年11月,不到2年半的时间,外汇储备就减少了超过25%,按照这个速度,我们能扛多久。从历史上看,不管一个国家有无外汇管制,一旦形成资本外逃的恐慌,没有国家可以扛得住这种风险。何况,在中国,资本流出的非正规途径实在太多,不是我们目前捉襟见肘的监管可以管得住的。中国需要做的,是必须在战略上重视“资本外逃”这个巨大的风险,未雨绸缪,用坚决的手段予以制止,并真正逆转预期。
今年前三个季度,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1342.2亿美元,同比增长53.7%,超过2015年全年水平,这里面难道没有资本外流的因素?12月6日,发改委、外汇局等四部门负责人在回答媒体提问中表示,监管部门密切关注近期在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领域出现的一些非理性对外投资的倾向,以及大额非主业投资、有限合伙企业对外投资、“母小子大”、“快设快出”等类型对外投资中存在的风险隐患,建议有关企业审慎决策。发改委表面上谈的是“非理性投资”,实际上指的是这些领域存在资本出逃的问题。
人民币贬值不可怕,可怕的是资本外逃,因为这会从根本上影响对中国经济的整体信心。 |
|